雍正王朝:难怪年羹尧要把孙嘉诚给砍了,你看他在西北发现了啥

发布日期:2025-03-09 06:03    点击次数:118

年羹尧,西北大将军且雍正宠臣,地位在皇权中堪称首位。

这就使得年羹尧变得非常骄傲,甚至对坐在皇位上的皇帝也有些不尊重。

最终,因杀孙嘉诚一人,他变得一无所有,甚至被赐予了死罪。

那得问,为何年羹尧会决定砍了孙嘉诚?

“孙与年,帝王权”

孙嘉诚在朝堂上以正直著称,不论对方身份高低,一旦犯错,他都会勇于在朝会上弹劾,即便是年羹尧这样的人物也不例外。

年羹尧在雍正时期地位很高。雍正刚登基,年羹尧就牢牢控制了西部军权,助力雍正稳固了基础。

此后他在西北成功平息了多次战乱,建立了众多功勋,成了雍正的得力助手,而且他们之间还有着大舅哥的亲戚关系。

在朝堂之上,雍正最亲近的就是年羹尧,可即便是这样的人,孙嘉诚也敢于告发他。

这表明他非常正直,没有掺杂其他因素。正因为他这样正直,雍正才特别欣赏他。

而且,年羹尧因战功显赫,荣誉众多,变得颇为傲慢,这让雍正感到十分无奈。

年羹尧仍有很大价值,不能直接对他采取行动,否则可能会招致他的抵制,进而造成不良影响。

为了平衡他,孙嘉诚是最合适的人选。他在朝堂上的存在,恰好能促使年羹尧控制自己的脾气,避免做出过分的行为。

因此孙嘉诚才会上奏弹劾年羹尧,但雍正并未因此真罚年羹尧,只是借此机会敲打他一下。

结果,他们彼此产生了敌意,这也为孙嘉诚后来被年羹尧杀害埋下了伏笔。

“西北事,孙之死”

雍正打算实施新政策,便挑选了孙嘉诚,随后派他前往西北执行新政策。

年羹尧因人手不足,向雍正请求支援西北,雍正便告知了他孙嘉诚即将前往西北的消息。

年羹尧显得有些不高兴,原因是他和对方有矛盾,加上他贪污的问题。

这些年,年羹尧贪污的财物极多,他的生活奢侈程度几乎能与皇帝媲美,因此肯定不值得去查处。

若是别的官员,他们可能因怕自己权大势大,就算发现了问题,也不敢向雍正上报。

孙嘉诚这人胆子很大,关键是他曾在户部工作过,懂得怎么理财和记账。

若他被派往西北推行新政,自己干的那档子事必定会被查,随后揭露出来。但鉴于雍正的立场,他只能答应这个任务。

对于这情况,年羹尧自有对策,便以军令之名义向孙嘉诚发出警告,盼他能够领会意图。

然而,孙嘉诚并不买他的账,别人都怕他的势力,可孙嘉诚很硬气,根本不怕他。

孙嘉诚随年羹尧西行至西北,表面上是去实施新政,实则主要目的是审查账目。

西北的花费实在太多,正好趁此机会,要让孙嘉诚弄清楚钱都花在哪,以便降低开销。

如此一来,年羹尧按捺不住,双方早有仇隙,这次更是触及了他的底限,于是便将他砍杀。

朝堂得知消息后,雍正十分愤怒,而清流派更是情绪高涨,纷纷上书弹劾年羹尧,奏章不断送往雍正处。

雍正本想只把年羹尧降职,不想杀他,但清流派太过激烈。

即便后来把年羹尧降职为守城士兵,他们的怒火依旧未减,这让雍正感到非常烦恼。

两个交情深的人,就算年羹尧有些过分,他也不好意思真的将他处死。

雍正听张廷玉提及年羹尧贪污四百六十万两后,便决定不再宽恕,遂下令将其处死。

之后情节显示,李卫奉旨前往杭州,把雍正的旨意转告年羹尧,随后年大将军的辉煌生涯就此告终。

“更深层次的原因”

年羹尧杀害孙嘉诚,雍正帝对此事负有责任。在雍正看来,年羹尧的威胁非常严重,若不采取措施,未来年羹尧可能对雍正构成威胁。

若要对他采取行动,必须找到恰当的借口,以免在朝廷中招致非议,避免激起年羹尧的反抗。

这项任务交给了孙嘉诚,虽然他官职不高,但他性格正直,不怕权势,而且他与年羹尧有很深的矛盾。

若以他为导火索最为合适,于是便派遣他前往西北,表面上是去推广新政策,实则目的是让年羹尧误以为他是自己安插在身边的监视者。

年羹尧性格高傲,对他下手肯定行得通。即便年羹尧不杀他,也能利用这个机会对他进行打压。

结果年羹尧真将他杀了,这样一来别人也就无需主动,清流派的人立刻像疯了一样,拼命上奏弹劾他的奏折。

接着,雍正不断降低他的官职,最后下令将他处死,这样年大将军的故事就结束了。雍正成功铲除了自己的一个重要威胁。

关键是要明白,我做的这一切都没问题,错误是年羹尧造成的,那些提议也是清流派提出的,跟我毫无关系。

以后年羹尧的部下若怀恨在心,他们只会报复那些清流人物,这样自己就能保全无事了。

雍正早已布局周全,即便过程中出现波折,他也会出手纠正,总之年羹尧是留不下的,毕竟他掌握兵权这一点,连皇帝都无法容忍。